政策文件     > 工运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政策文件>>工运理论>>正文
 
 法律法规 
|
 上级文件 
|
 工会制度 
|
 工运理论 
 
     
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及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2016-09-11  

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及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关于6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乔明哲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市710021)

摘 要: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陕西6所高校为调研样本,对6所高校的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陕西高校一线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辅导员配备不足,上级职责与辅导员实际状况存在差距,辅导员职业定位不清,辅导员队伍结构性失调等都是影响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及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工作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队伍的建设状况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成效和质量,对校园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全面掌握我省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确保所搜集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我们在省属36所本、专科院校中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6所高校作为调研样本,其中综合性大学一所、实行划转的多科性大学两所、专业类院校一所、外地市普通院校一所、普通专科院校一所。这六所院校分别代表了省属高校的综合性、多科性、专科性、职业(专科)教育四种办学类型。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一线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

从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与学生规模的差距不断拉大。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加大。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的增幅不大,辅导员队伍远远不适应工作对象的数量变化。

不论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还是教育行政法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都把1:200作为辅导员配备的一个基本要求。我省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陕办发〔2010〕26号)文件也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备。”

从调研结果看,全部6所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配备情况都远远超过了教育部文件的规定,其中有三所学校是600到1000名学生之间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有两所学校是300到600名学生之间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只有一所学校是300名学生以下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岗位缺编情况比较严重。

(二)辅导员队伍的岗位职责发生重大变化

1、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职责

按照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陕办发[2010]26号)规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深入大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一)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法纪、荣辱观、形势政策及心理健康等教育工作,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认真组织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三)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组织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四)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一旦发生群体性或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力做好稳定学生工作,化解矛盾冲突,切实维护学校和社会大局稳定;(五)指导学生党团支部、班委会和团体建设,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文艺体育等集体活动等五个方面。

2、辅导员工作中的实际岗位职责。

从实际的调研情况来看,多数辅导员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和所需要处理的问题要远比文件规定要更丰富和更具体,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需要用来应付琐碎的日常事务。尤其高校在实施扩招后,在校学生规模急剧增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强度在明显增加,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追求的复杂化,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都是辅导员要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根据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中心姚斌博士于2004年对西安某高校学生做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30%左右,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痛苦的同学占总数的13.6% ,低年级、来自单亲家庭、专业满意度低、自感学习压力大、同学关系不佳、有心理问题不愿求助等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与辅导员面对面进行沟通所了解的情况的来看,造成辅导员工作内容发生“质的变化”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独生子女问题以及基础教育阶段对“养成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由于综合素质和心理素养的欠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过分依赖家庭、认知和情感发育不正常、大学生心理断乳期延长、自我控制和自我判断能力差等问题。

第二、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学生的不安全感上升。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而产生心理问题进而造成恶性事件。

第三、社会矛盾的不断凸显以及各种分裂、反动势力的活动猖獗,高校学生极易受到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的影响甚至成为社会突发事件的导火索,因此,学生队伍安全稳定存在的诸多隐患无疑大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编制不足导致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隐患

从调研中发现,多数学校学校的辅导员队伍配置不足,过低的师生比使得具有责任心的辅导员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疲于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和学生工作中的具体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规律,难以提高其理论水平,而难以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很难将工作提升到专业化水平。导致辅导员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在事业上缺乏成就感,对自身身份缺乏认同感,从而对自身工作的价值感觉迷茫,职业成就感的缺失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必然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想寻找机会离开这个岗位。

此外,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不足,造成有经验的辅导员过早离开辅导员队伍,新进的辅导员对管理和教育学生的经验学习不足,对由辅导员队伍承担的传承校园文化的使命继承不足,进一步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质量,使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二)辅导员队伍的保障机制缺失影响队伍的长期稳定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在有的高校,辅导员甚至成为“短期工”、“勤杂工”的代名词。关于辅导员的职责,甚至有这样的比喻:“辅导员是“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辅导员是“警察”,学生出事他来抓;辅导员是“万金油”,凡是学生的事,不管什么都该辅导员来解决。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工作的繁复性由此可见一斑,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辅导员较低的收入和待遇,以及在职称评定上的尴尬境地。这也造成了辅导员普遍会在职业目标和个人发展方向上徘徊不定。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在辅导员队伍准入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目前还没有针对辅导员的职业资格制度,这是阻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在考核制度方面,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辅导员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量化标准,也难以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更公正、更令人信服的做法挂钩,更谈不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辅导员队伍的结构性失调不利于学生工作的深入展开

自2006年以来,省属高校的进人政策调整为,对专任教师学历的要求一般为博士学历,辅导员、紧缺专业教师队伍的补充必须为硕士及以上学历,省属高校进人一律不再接受本科毕业生。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的大量涌现,高校作为相对稳定的职业选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很多在学历上不符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毕业生就选择了通过应聘高校辅导员这个渠道进入高校,以后再通过在职攻读高学历来寻求机会转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们在调研中发现,2006年以来担任辅导员的大部分在完成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或学历提升后很快就离开了辅导员岗位转为教师岗位。这说明做辅导员心甘情愿的少,服从安排或为某种利益所驱使的多,做辅导员成了万般无奈的选择。这些都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人才缺失严重。

三、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设置专职辅导员编制

从调研的情况的来看,自扩招以来,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配备却没有什么变化。没有辅导员数量上的保证,势必会影响学生工作的质量,甚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为了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确保校园和谐稳定,消除学生群体的安全隐患,增加省属高校辅导编制的问题亟待解决。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核定的省属高校教职工编制数并没有明确包含一线专职辅导员编制数;而且各高校近年来一直把有限的进人指标用在对专任教师的补充上,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严重不足。因此,在高校实行“经费包干”的经费划拨方式下,如果暂时不对整体编制进行核编,建议以现有学生数或近三年在校生平均数为基数,以1:200为标准,对高校一线辅导员重新核编并一次性划拨进人计划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省属高校编制总数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吸收优秀本科毕业生进入辅导员队伍

尽管硕士毕业生的引进可以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但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来看,本科毕业生从事辅导员工作也有明显的优势,第一,本科毕业生与所管理对象学生主体的心理代沟较小,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第二,由于本科生的职业起点较低,对工资、政治待遇方面的要求不高,更容易接收现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第三,本科毕业生的工作激情和职业奉献精神相较于硕士毕业生较高,同时辅导员职业周期相对于硕士毕业生也相应增加。因此适当的引进一定数量的本科毕业生从事辅导员工作可以应付繁重而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为辅导员队伍的长期稳定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建设适应辅导员工作特性的职业发展机制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应的配套文件远远不能满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例如,涉及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定,由于缺乏与辅导员工作特性相配套的职称评定文件,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方面多止步于讲师专业技术职务。因此,建议职改部门制定针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职称评审办法,并统一标准,设置专门的学科组,保证优秀的辅导员能在副教授、教授的职称评审中脱颖而出,从而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3].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发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

[4].2010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5].2010年12月17日,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陕办发[2010]26号)。

关闭窗口